《一葉觀音》
一葉觀音,乃三十三體觀音之一。乃佛教徒依據《法華經‧普門品》之「由是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經文的象徵。
此尊形象,依《佛像圖匯》所繪,其坐於一片蓮花葉上,左膝屈立,左手置放於左膝上,右手垂下,眺望水上,作思維狀。
相傳此尊及日本曹洞宗始祖道元,自中國習佛歸返日本途中,驟遇暴風雨於南溟山,舟幾度欲傾覆,道元于船上默禱觀世音聖號,忽見觀音乘一蓮葉,漂浮海上,風浪遂止。平安登岸後,道元禪師自刻其親眼目睹之觀音像,安奉於南溟觀音寺,因此,此尊又稱為「蓮葉觀音」、「南溟觀音」。
另有傳說,說觀音居住的普陀山,原來是在印度。古代交通不便,中國佛教徒,欲往朝拜,路途實在太於遙遠,於是挑中了浙江舟山群島中的「梅岑島」。做為道場。
梅岑島山明水秀,風光迷人。東漢的梅福,棄官歸隱,即選中此島為他修行之處。故此山以梅福之姓為名,而岑字,是指山小而高的樣子,合稱為梅岑島。梁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日本聖僧慧鍔自五台山參拜文殊道場時,看見一尊觀音大士神像,清淨莊嚴,心生歡喜,想恭迎回日本供奉,又怕該寺方丈拒絕。於是,偷偷將神像帶走。
慧鍔禪師得手後,怕為人所發覺,立即迅速雇船東渡,準備歸國。當這條船駛近舟山附近,忽然從海上湧現出無數鐵蓮花〈但有學者認為,此船誤觸新邏礁礁石群,在驚惶失措之餘,眼花撩亂,誤將礁石當成鐵蓮花也〉,擋住航道,使船動彈不得,如此三天三夜,其船始終無法脫困〈後來,此海更名為『蓮花洋』,即緣由於此〉。
慧鍔禪師見此異狀,知道定是觀音大士顯化,因此,跪於船首,向觀音神像懺悔道:「弟子因見神像莊嚴,心生歡喜,而又我國佛法尚未普及、神像罕見,故誠心恭請聖像住世我國,供我土人民謨拜禮敬,別無它意。如果因弟子不該強取,或我土眾生無緣供養,弟子就在此地,建立寺院,供奉聖像。」
懺禱既畢,船始脫困,並快速駛抵梅岑島下的潮音洞,附近居民張翁,聞得禪師說明來意,欣喜異常,當場應允將住屋捐獻出來,以供養觀音菩薩。並將全島居民招集起來。大家聽說慧鍔禪師這段奇異的遭遇後,都高興地異口同聲讚歎說:「觀音菩薩願意住在這荒山孤島,說明我們與菩薩有緣,請師父一塊留下來,為我們開示吧?」
慧鍔禪師於是留在梅岑島上弘法,不再返回日本。島上居民稱此尊觀音為「不肯去觀音」,其所供奉之處,亦稱之為「不肯去觀音院」。並把原來梅岑山,改名為「普陀山」,原來的山名,也逐漸被後人所淡忘了。
普陀山面積雖小,卻因緣於此,而聞名天下,香客絡繹不絕。成為佛教聖地。為四大菩薩的四大道場─即四大佛山之一。其島總面積十二平方公里,卻建有慧濟、普濟、法雨等三大佛寺,八十八所庵院,以及百餘處茅篷。
島上的珞伽山、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在佛教中,皆列為觀音菩薩修行,顯現神蹟、教化眾生之聖地。其中以潮音洞,神蹟屢傳,名聞遐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