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畢生講經說法,足跡遍及恆河流域﹝中印度地區﹞,傳教的對像,包括當時社會各階層,傳教的方式相當靈活,隨機投緣,不拘型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利用故事,偈頌,教文,比喻,問答,來達到宣化眾生的目的,其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諸世因果….不但自己親自授業,並讓弟子到處說法傳教。


  他們對僧侶、沙門,談論了脫生死輪迴大法,解釋如何證得無上正覺。對一般人,揭示道德和行善的重要,這些內容皆以生活與生命為題,切合人性的要求,加以廣泛討論,因而吸引了無數信徒。


  突破了彼時社會封建的桎棝、民族的界限、人種的區別,社會階層的對立,佛陀主要闡揚的教育,是有關生、老、病、死及因果輪迴等生命的學問。他不但是位偉大的宗教實踐者,還是位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教育家,以及突破人類無知的過去,昏噩的現在,和無知的未來的前衛思想家。


  他不但重視智慧的啟發。同時也注重品德和修行。所謂的「福慧雙修」,就是如此。這是世間,開歷史先河,為人性所創立的教派,有為普度眾生而努力不懈的導航團隊。


  所以,佛教很快地傳遍天下,當時的王公大臣和富豪們,不僅在政治上予以強力支持,更以龐大的經濟力量給予協助。例如舍衛國太子祇陀和富商須達多,捐獻了祇園精舍、王舍城的殷商迦蘭陀也供獻了竹林精舍。作為世尊弘法和集會的重要場所。


  ﹝佛教傳教之初,世尊和眾弟子行走四方,居無定所,集會場地皆於僻靜的樹林中,每當雨季來臨時,陰雨綿綿,相當清苦。王族和富商見了不忍,於是起了慈悲心,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佛陀的尊敬和支持,遂紛紛在佛尊經常弘法之處,興建起多座寺院,以供集會弘法。﹞


    釋迦牟尼佛到了晚年,仍然為祂的理想奮鬥不懈。祂經常帶領著弟子們,到處弘法。祂不分受教者的身份貴賤、人品高低、智慧的差異,耐心地開示眾生,使他們在心靈和思想上都能得到清靜和撫慰。改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觀念,勇敢向前邁進,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這種以天下為大愛的胸襟,至今仍嵌印在每一位佛教徒的心靈深處,常引以為鏡,而師法之。世尊八十歲時,在南末羅國波伐城,因食物中毒病情轉重,行至離拘ㄕ那迦城(今印度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畔的兩棵婆羅樹下,為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收祂為最後一位弟子 。然後右腋而臥,半夜仙逝。(佛教稱之為「圓寂」、「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