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大天尊》


道德天尊,又稱,「太清道德天尊」,民間稱,「太上老君」,居住於太清仙境,堪稱是道教所尊奉的三尊超級天神之一。


祂與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不同,並非是虛無飄渺的人物,祂係春秋末期楚國著名的思想家,道教的創始者老子。


《史記‧老子傳》傳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也。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曾問禮於老聃…孔子去,謂弟子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室之衰,乃遂去,至關﹝即嘉峪關﹞,關令尹喜曰:「子欲隱,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


但是在司馬遷時,老子的真實身份,已難易查考了。所以在文中又補充說:「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又以為周太史儋,曰:「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東漢末期,張道陵、張角等人,創立道教時,苦於有術無學,而老子、庄子等人修道養壽的理論,與道教長生的教義不謀而合,於是依附道家學說,作為基礎,形成一套獨特的神學系統。老子,於是被奉為道教始祖,其著作《老子》,也被尊奉為道教經書,成為《道德真經》,在東漢末年的皇帝大力提倡下,老子已完全脫胎換骨,不再是位凡人了,愈來愈被神化。


關於太上老君的傳載甚多,對於其身世長相,各有異述,《抱朴子內篇‧雜應》中,說老子身長九尺,渾身黃色,像鳥一樣的嘴巴,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足有八卦。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裡稱:「李母本 元 君,日精入口,吞而有孕,三色之氣纏身,五行獸衛生,如此七十二年生。…形長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門。眉如北斗。色綠。中有紫光。長五寸。鼻雙柱。口方。齒數六八。十蹈五身。綠毛白血,頂有紫氣。」簡單神奇。


《老子內傳》亦載:「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其母懷孕七十二載,於陳國濄水李樹下,剖左腋而產。生下時即白髮,故號老子。耳有三漏,又稱號老聃,頭頂有日光,身滋白血,面疑金色,舌絡錦文,形長一丈二尺,齒有四十八。」


在《集說全真》與漢朝劉向的《列仙傳》則說祂耳有三漏門,所以名叫重耳。《列代神仙通鑒》說老子從兜率天降神,採日精投入摩耶口中,剖右腋出,墮地周行七步,目顧四周,分手指天地,作大獅子吼,曰:「兩大之間,惟我獨尊。」頰如獅子,手足皆鉤鎖,毛悉向上生,名曰悉達多。其聞東方有位金蟬子,便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嵩山向金蟬子學道。言下徹悟,便歸西方傳教,自號釋迦牟尼。


西晉道士王浮寫《老子化胡經》亦載:老子西遊,出嘉峪關,到了印度成了佛祖釋迦牟尼佛的師父,這種說詞,激怒了佛教徒,從此,道、佛兩教,便爭執得到了水火幾乎不能相容之地步。此說法非空穴來風據王圻在《續文獻通考》中,寫得更玄的說:「萬維川曰:老子無世不出,數易姓名。出於黃帝時,號廣成子,周王王時,號燮邑子,為守藏史。武王時,號育成子,為柱下史。康王時,號郭叔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帝時號河上公。」


《太上老君開天經》亦載有:「伏羲之時,老君下化為師,號無化子﹝又稱元化子﹞,一名鬱華子。神農之時,老君下化為師,號大成子﹝又稱都默子﹞。祝融之時,老君下化為師,號廣壽子。黃帝之時,號力牧子。少昊時,號隨應子。顓頊時,號元陽子。帝堯時,號務成子。帝舜時,號尹壽子。夏禹時,號直寧子。周初時,號郭叔子。」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體無虛,經歷無窮,千變萬化。先下為師三皇已前,為神化之本。吾後化三皇五帝為師,並及三王,皆勸修善。」因此,《西昇經》與《襄楷傳》亦有同樣記載,不但古代所有君王,都是老子的學生,就連西方的佛教之祖釋迦牟尼,更不能例外。


無怪乎《老子八十一化經》即源於此,大力推崇‧《雲笈七籤》稱老子為「混元皇帝」,說祂生於無始,起於無因。為萬道之先,元氣之祖也。三氣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後八十一萬億八十一萬歲,三氣混沌,變化五色玄黃,大如彈丸,入玄妙玉女口中,玄妙玉女因而吞下,八十一年乃從左腋而生,生而白首,故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即道之身,元祖之祖、天地之根本也。


因此,乃更有老子一氣化三清﹝即玉清、太清、上清﹞之說,這些神仙世界,都是老子創造的。故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諸名稱,當之無愧也。


歷代以來,老子的封號甚多。在道譜上稱「玄玄皇帝」、「道德天尊」、「三清道祖」、「太上道祖」、「無極老祖」、「無極聖祖」、「混元聖祖」。唐代加封為「老君」、「太上玄元皇帝」、「大聖祖玄元皇帝」。宋代稱:「混元皇帝」、「太上玄元皇帝」、「太上混元皇帝」。


《雲笈七籤‧老君名號歷劫經略》稱老子為「無極太上大道君」、「無上虛皇元始天尊」、「高上虛皇道君」、「最上至真正一真人」。又稱「太上老君」。


近代鸞教稱「無極混元皇帝西子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最長稱號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也有道教徒尊稱祂為「大道玄元皇帝」、「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混玄聖祖」、「無極至尊」,「 李老 君」,「老聃」,「老君」。無論稱號為何,民間一般皆稱祂為「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在陶弘景之《真靈位業圖》中,並不像《三寶雜經‧天尊老君》說得那麼無高至上﹝一氣化三清,連元始天尊,靈寶天尊皆其所化﹞,按其排列,乃將祂列為第四位天岑。


《隋書‧經籍志》則載記,先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每至天地初開,授予秘道,謂之開劫度人。所度者皆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大帝。此說,老子實乃元始天尊所度之徒也。


然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只是位煉丹的神仙,連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也無緣參加。地位一落千丈,連齊天大聖都要欺負祂。


在《南華經》﹝本名《庄子》﹞一文中,書中多次提到老聃﹝《庄子》一書,是戰國早期庄子及其門徒所著。


到了漢代,道教創立之後。因庄子多次談到無已、無為之論。於是司馬遷便在其所著《史記》,將庄子列為老子之後,寫就《史記‧庄子列傳》。說在庄子作《漁夫》、《盜柘》、《胠筐》,以胝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之後,班固作《漢書》,採用劉歆所著《七略》,把庄子同列為道教之流,自此,老子和庄子,皆被奉為道教領袖。


隋唐時《庄子》一書,因此緣故,被尊稱為《南華真經》,而庄子亦被尊奉為「南華真人」。﹞,在天運第十四篇中,說孔子拜見了老聃回來後,三天裡什麼話也不說。弟子們便問孔子;「先生你見到了老聃,對祂施以何種教育了嗎?」。孔子回答說:「我今天才見到了龍,這龍,合成起來便成為整體,分散開來,便成文采,乘駕雲霧而生存於天地之間,我大張著口,不能合攏。那能對老聃有什麼教育呢?」


子貢聽了極感神奇,便借用孔子的名義,去拜見老聃。老聃正好坐于大堂上,輕聲答道:「我的年歲已經老邁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這段說詞,說明人有生老病死,老聃亦不能免。


是故,在《南華經‧養生主第三》如此寫說:「老聃死,秦去吊喪,大號三聲而出。弟子便問他是不是夫子之友?答曰:然。弟子又問:然而像這樣子吊唁,能算事嗎?答曰:算啊,一開始我以為他是位真人,今天才知道不是啊!…老夫子應時而生,順理而死,安心適時而順應變化,哀傷歡樂都不能侵入心中。…又脂膏當柴薪,終究會燒盡,火卻傳了下去。不知它何時才有窮盡的時候。此段,認為老聃順乎自然法則,緣生緣滅,應時而生,應時而死,逍遙自得。


在道教神譜中,雖然太上老君的地位不斷昇高,列為三清之一,與元始天尊並列,躍居於第三位天神,《列代神仙通鋻》和《老子內經》,《三寶雜經出化序》,更將老君推於最上位。


但祂在民間的地位並不理想。人們總把凡間的帝王,幻想成天界,必有天帝,總管三界十方。天帝身份地位極為尊貴,那有可能迂尊降駕,恣意臨凡。而《老子胡化經》和《西昇經》所載,又與《史記‧老子傳》自相矛盾,一說老子出了嘉峪關,留下所著五千餘言《道德經》後,便不知所蹤。一則稱,老子出關後,到了西方印度,傳文於釋迦牟尼佛祖。


但在庄子的《南華經》,子貢不但見到了年紀老邁的老聃,甚至秦去更參加了老聃的喪禮。又:道教一會說,老君是元始天尊所度之弟子,另一書又稱,元始天尊即老君一氣所化。反反覆覆,令人無所是從。人們眼花撩亂之餘,於是,便對老君身世,打了大折扣。寧崇拜玉皇大帝為尊,不再接受以外之思想。這種具體事實反映,在明朝吳承恩所著之《西遊記》裡,不難看出端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天道母元君 的頭像
    九天道母元君

    九天道母元君諮詢網-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