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七佛之一
《毗婆尸佛》
佛作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毗婆尸佛,乃梵文Vipasyit的譯音。又作毗鉢尸、微鉢尸、鞞婆尸、毘婆尸、維衛、底沙、弗沙,意即「勝觀」、「淨觀」、「種種觀」、「種種見」、「廣見」、「勝見」之意。也就是對世間人心觀察入微的意思,所以又稱為「勝觀佛」。乃過去七佛之第一佛。如照佛教神譜排列,此尊是「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亦即過去莊嚴劫千佛中的最後第三位。
《長阿含經》說:「毗婆尸佛應在過去世九十一劫世出世。」佛教中的一劫,為十三億四千萬年,如依此推算,毗婆尸佛是在距我們現今一千二百一十九億年前出生的。
這比科學家所推論的現今宇宙,其形成的時間更長(他們是利用同位素年代法來測量地球、月球和太陽;經由此法測定結果發現,地球和月球年齡為四十六億年,太陽年齡為五十至六十億年;英國天文學家布查則以同法測定宇宙,其結果是一百三十億年左右。
另外利用球狀星團測定法─即根據恆星演化理論來推算宇宙年齡的一種方法;利用此法求得地球的年齡約一百八十億年。但是人們對恆星觀察的發現,最老的恆星年齡約二百億年。科學家們因此認為一百八十億年是不夠的。
近年來有人又採用一種與哈伯常數無關的方法,它測出的宇宙年齡更遙遠,約在二百五十億年左右。德國波恩大學天體物理研究所,最近又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宇宙的年齡應該是在三百四十億年。
不過,仍然有許多科學家鍥而不捨地利用在於宇宙構造中,最古老的物質來推斷宇宙年齡。他們是以聚集的古老恆星光度為縱軸,溫度為橫軸,然後把觀察的各個恒星的資料,繪成圖表。據判斷,恒星為了適應各種進化階段,都各自擁有固定的光度及表面溫度。
圖表內有位於主系列的恒星,主系列恒星即是中心部由於核劇變而產生熱能的恒星─所謂的恒星,是指永遠存在的星球,大都數的恒星,都會出現帶狀式的排列,有時也會呈現成串的分佈。
這種分佈始於主系列恒星開始移動的地方,就能計算出恒星的進化和星團的年齡。科學家們利用以上各種不同的測算方法,包括素年代法、哈伯常數法、恒星進化法…等,最近才正是統一推測結果,判定宇宙的年齡約在四百六十億年(加、減四十億年左右)。
是故,佛經上講的時間,以目前的科學報告來看,的確有商榷的地方。如依據《現代封神榜》所述之宇宙論,較接近科學家和天文學家的研究報告。諸佛的真正身世和出身年代,該書有詳細之記載;其書有許多高科技至今仍無法剖解的秘密,
包括自「零度空間」起,至「六十四度空間」。每一空間和時間的差異、變化、黑洞內的秘密,白洞的形成和反物質原理,超光速─人類仍然無法解開宇宙間,有那一種物質,能超越光的速度…等;如果釋迦牟尼佛沒說錯,而抄經的古代人也沒記錯,那或許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時空,已遠遠超越人類所能想像的範圍也。
然而,《五燈會元》卻引據《長阿含經》介紹毗婆尸佛說:「毗婆尸,種剎帝利,姓拘利若,其父名槃頭,母名槃頭波提;居住在槃頭提城,坐於婆羅樹下,說法三會3,度人共三十四萬八千。」
我們從經上來看,不難看出這段經文所闡述的毗婆尸佛,是出生於古印度的貴族之中;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西元前二千年,創造了印度河文明。西元前十四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維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了當時的土著。
在西元前的一千年,才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西元前四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直到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開始向外傳播。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印度的種姓始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距離釋迦牟尼佛出生的年代只有五個世紀而已(釋迦牟尼佛生活於西元前五六五─四八六年間)。所以《長阿含經》內所記載的毗婆尸出生地,是否在另一座星球上?否則很難圓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