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顧非熊長大後在科場中混了三十年,終於在長慶年間進士及第,同時也頗有詩名。但他這個進士卻來得很不一般,恐怕在歷史上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唯一一個。他天生性格滑稽,喜歡與人辯論,又有些氣勢凌人,因此得罪了一大批官宦子弟,結果被人排斥,混跡科場三十年還沒及第,他自己也常有抱屈的怨言。長慶中期,陳商主持進士的錄取,發榜後又沒有顧非熊的名字。唐穆宗責怪陳商沒有錄取顧非熊,下詔書讓有司把已經發放的前榜追回,添上顧非熊的名字後再發。當時的詩人劉得仁寫了一首詩祝賀他:“愚為童稚時,已解念君詩。及得高科晚,須逢聖主知。”[3][5]詩中除推崇他的詩名外,還特別談到他進士及第是皇上親點的。

在科場中辛苦掙扎了三十年,終於進士及第,獲得了仕途的進階,加上又是皇上親自點名,與眾不同,按理應該是非常值得慶賀和高興的事情,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從顧非熊成名歸家時,他的朋友項斯的送行詩中便已經透露出顧非熊成名後反常的失落感和可能歸隱的兆頭:“吟詩三十載,成此一名難。自有恩門入,全無帝裡歡。湖光愁裡碧,岩影夢中寒。別後杉松月,何人共曉看”[5]。

懷著這種該樂不樂、反覺失落的感覺回到家裡,又發現父親一家早已不知去向。有人告訴他,說他父親遇到了仙人,得到成仙秘術而去[2][3]。這對他顯然是一個巨大的震撼。本來就倦於仕途拼搏的他,再也不想在宦海中沉浮了。因此,他在大中年間正式棄官歸隱茅山,就住在他父親原來居住的地方,走上了他父親走過的老路[3][5]。

當人們拼死拼活地把追求的東西拿到手時,有時會突然產生一種索然無味、悔不當初的感覺。如果是一個很有思考能力的人,他就可能由此深入地思考下去,最終走上修煉的道路。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由超越到超脫”的入道過程。

象顧況一家,父子都是成名的詩人,都有了官位,最後都棄官入道、歸隱山林,這在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因此《唐摭言》中以“全家歸隱茅山”的讚頌口吻記下了這段歷史[3]。那時入山修道是一件高尚的事情,特別是那些棄官歸隱的人更是受到人們加倍的敬重。


參考文獻

[1] 《全唐詩》卷264,卷265,卷266,卷267;
[2] 《唐才子傳》卷三;
[3] 《唐摭言》卷八;
[4] 《唐詩紀事》卷第二十八;
[5] 《唐詩紀事》卷第六十三;
[6] 《唐詩別裁》卷8,11,18,19,20;
[7] 正見網電子書《輪迴轉世的研究,生命永存的證據》,
[8] 正見網電子書《西方輪迴轉世研究介紹》,
[9] 《太平廣記》卷第38,神仙三十八;
[10]【海鷗詠】:“萬里飛來為客鳥,曾蒙丹鳳借枝柯。 一朝鳳去梧桐死,滿目鴟鳶奈爾何。” 《全唐詩》卷267_64 ;
[11]【步虛詞(太清宮作)】《全唐詩》卷266_2;
[12]【題盧道士房】《全唐詩》卷266_36;
[13]【送李道士歸桃花崦】《全唐詩》卷266_9;
[14]【從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齊相公】《全唐詩》卷264_25;
[15]【歸陽蕭寺有丁行者能修無生忍擔水施僧況歸命稽首作詩】《全唐詩》卷264_42;
[16]【鄱陽大雲寺一公房】《全唐詩》卷266_3;
[17]【酬柳相公】《全唐詩》卷267_54;
[18]【聽子規】《全唐詩》卷267_87;
[19]【悲歌三(以下三首,一本合為一首,題作《遠思曲》)】《全唐詩》卷265_12;
[20]【贈僧二首】《全唐詩》卷267_66;
[21]【送李侍卿往吳興】《全唐詩》卷267_61;
[22]【悼稚】《全唐詩》卷267_95;
[23]【短歌行】《全唐詩》卷265_11;
[24]【歸山作】《全唐詩》卷267_38;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天道母元君 的頭像
    九天道母元君

    九天道母元君諮詢網-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