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自然,道也。樂清靜,希言入清靜;合自然,可久也。“飄風不終朝,趍雨不終日。”不合清靜自然,故不久竟日也。“孰為此天地。”孰,誰也。天地為飄風趍雨,為人為誡,不合道,故令不久也。“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天地尚不能久,人欲為煩躁之事,思慮耶計,安能得久乎?“故從事而道得之。”而,如也。人舉事令如道,道善欲得之,曰自然也。“同於德者,德得之。”人舉事與德合,德欲得之也。“同於失者,道失之。”人舉事不懼畏道誡。失道意,道即去之,自然如此。“信不足,有不信。”前章已說之也。
- Dec 22 Thu 2011 21:12
364.老子想爾注 17
- Dec 22 Thu 2011 21:12
364.老子想爾注 16
“曲則全。”謙也。月謙先曲後全明,學道反俗,當時如曲不足也,後亦令明。“枉則正。”枉亦曲也,曲變則正。學道反俗,獨自勤苦,當時如相侵枉也,後致正。“窐則盈。”謙虛意也。行無惡,其處空。道喻水喜歸空居惡處,便為善,歸滿故盈。“弊則新。”物弊變更新,學道羸弊,後更致新福也。“少則得,多則或。”陳力殖穀,裁令自足。天與之,無基考可得福,多望不止則或,或耶歸之也。“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道也。設誡,聖人行之為抱一也,常教天下為法式也。“不自是故章。”明者樂之,就誡教之,不樂者墨以不言。我是若非,勿與之爭也。
- Dec 22 Thu 2011 21:11
364.老子想爾注 15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甚大,教孔丘為知。後世不信道文,但上孔書,以為無上,道故明之,告後賢。“道之為物,唯慌唯惚。”道微,獨能慌惚不可見也。慌惚中有物,惚慌中有像,不可以道不見故輕也。中有大神氣,故喻囊龠。“窈冥中有精。”大除中也。有道精分之與萬物,萬物精共一本,其精甚真,生死之官也,精其真,當寶之也。“其中有信。”古仙士寶精以生,今人失精以死,大信也。今但結精,便可得生乎?不也。
- Dec 22 Thu 2011 21:11
364.老子想爾注 14
眾人熙熙,若亨大牢,若春登臺。”眾俗之人不信道,樂為惡事,若飲食之,春登高臺也。“我魄未兆,若嬰兒未孩,鬿無所歸。”我,仙士也。但樂信道守誡,不樂惡事。至惡事之間,無心意,如嬰兒未生時也。“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眾俗之懷惡,常有餘意,計念思慮。仙士意中,都遺忘之,無所有也。“我愚人之心純純。”仙士味道,不知俗事。純純,若癡也。“俗人照照。”俗人不信道,但見耶惡利得。照照,甚明也。“我獨若昏。”仙士閉心,不思慮耶惡利得,若昏昏冥也。“俗人察察。”知俗事審明也。“我獨悶悶。”不知俗事也。
- Dec 22 Thu 2011 21:11
364.老子想爾注 13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治國法道,聽任天下仁義之人,勿得強賞也。所以者,尊大其化,廣聞道心,人為仁義,自當至誠,天自賞之;不至誠者,天自罰之。天察必審於人,皆知尊道畏天,仁義便至誠矣。今王政強賞之,民不復歸天。見人可欺,便詐為仁義,欲求祿賞。旁人雖知其都交,見得官祿,便復慕之,詐為仁義,終不相及也。世人察之不審,故絕之勿賞,民悉自復慈孝矣。此義平忤俗夫心,久久自解,與道合矣。人君深當明之也。“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耶巧也,所得財寶也。世不用之,盜賊亦不利也。“此三言為文未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三事天下大亂之源,欲演散之。億文復不足,竹素不勝矣,受故令屬此道文,不在外書也,揲說其大略,可知之為亂原。“少私寡欲。”道之所說,無私少欲於世俗耳。
- Dec 22 Thu 2011 21:10
364.老子想爾注 12
今道不用,臣皆學耶文,習權詐,隨心情,面言善,內懷惡,時有一人行忠誠,便共表別之,故言有也。道用時,臣忠子孝,國則易治。時臣子不畏君父也,乃畏天神。孝其行,不得仙壽,故自至誠。既為忠孝,不欲令君父知,自默而行。欲蒙天報,設君父知之,必賞以高官,報以意氣,如此功盡,天福不至。是故默而行之,不欲見功。今之臣子,雖忠孝,皆欲以買君父,求功名。過時不顯異之,便屏恕之,言無所知。此類外是內非,無至誠感天之行,故令國難治。今欲復此疾,要在帝王當專心信道誡也。
- Dec 22 Thu 2011 21:10
364.老子想爾注 11
太上下知有之。”知道,上知也。知也惡事,下知也。雖有上知,當具識惡事,改之不敢為也。“其次親之譽之。”見求善之人,曉道意,可親也。見學善之人,勤勤者,可就譽也,復教勸之,勉力助道宣教。“其次畏之。”見惡人,誡為說善,其人聞義則服,可教改也。就申道誡示之,畏以天威,令自改也。“悔之。”為惡人說善,不化而甫笑之者,此即芻茍之徒耳,非人也。可欺侮也,勿與語也。“信不足,有不信。”芻茍之徒,內信不足,故不信善人之言也。“猶其貴言,成功事遂。”道之所言,無一可棄者。得仙之士,但貴道言,故輒成功事遂也。“百姓謂我自然。”我,仙士也。百姓不學我有貴信道言,以致此功,而意我自然,當示不肯企及效我也。
- Dec 22 Thu 2011 21:10
364.老子想爾注 10
“致虛極,守靜篤。”道真自有常度,人不能明之,必復企暮(慕)世間常為伎,因出教授,指形名道,令有處所服色,長短有分數,而思想之。苦極無福報,此虛詐耳。強欲令虛詐為真,甚極。不如守靜自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云云,各歸其根。”萬物含道精,並作,初生起時也。吾,道也。觀其精復時,皆歸其根,故令人寶慎恨也。“歸根日靜。”道氣歸根,愈當清凈也。“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寶根清靜,復命之常法也。“知常明。”知此常法,乃為明耳。“不知常,妄作兇。”世間常偽伎,不知常意,妄有指書,故悉兇。“知常容。
- Dec 22 Thu 2011 21:09
364.老子想爾注 09
“散若冰將汋。”情慾思慮,怒熹惡事;道不所欲,心欲規之,便即制止解散,令如冰見日散汋。“混若樸,曠若谷。”勉信道真,棄耶知,守本樸,無他思慮。心中曠曠,但信道如谷冰之志,東氵不欲歸海也。“肫若濁,濁以靜之徐清。”求生之人,與不謝,奪不恨,不隨俗轉移。真思志道,學知清靜,意當時如癡濁也。以能癡濁,樸且欲就矣,然後清靜能睹眾微。內自清明,不欲于俗,清靜大要,道微所樂。天地湛然,則雲起露吐,萬物滋潤;迅雷風趣,則漢燥物疼,道氣隱藏,常不週處。
- Dec 21 Wed 2011 22:46
364.老子想爾注 08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夷者,平且廣;希者,大度形;微者,道清:此三事欲嘆道之德美耳。“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此三者淳說道之美。道者天下萬事之本,詰之者所況多,竹素不能勝載也,故還歸一。多者何傷,樸散淳薄更入耶!故不可詰也。“其上不皦,其下不忽。”道炁常上下,經營天地內外,所以不見,清微故也。上則不皦,下則不忽,忽有聲也。“蠅蠅不可名,復歸於無物。”道如是不可見名,如無所有也。“是無狀之狀,無物之像。”道至尊,微而隱,無狀貌形像也。但可從其誡,不可見知也。今世間偽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狀貌長短,非也。悉耶偽耳。“是謂惚慌,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道明不可見知,無形像也。“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何以知此道今端有,觀古得仙壽者悉行之,以得知今俗有不絕也。“以故古始,是謂道紀。”能以古仙壽若喻,今自勉厲守道真,即得道綱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