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知人者智》章。師曰:經雲:死而不亡者壽,其旨甚明。玉陽大師嘗雲:賢人死而為鬼,下愚則逐物遷化。吾謂賢人者必生而有賢行,是以得賢名,雖至於死,吾實謂之不死。又雲自勝者強,雲強行者有志。修行人降心進道,專以志為主,志不立者,至於一食非美,則胸中不納,是萬神不納也。有志者雖每惡食不為病,志既壯而萬神從之,物亦隨之而變,不知其味惡也。人有萬神,非志不能帥,大志既行,如大帥之行也,滿身之氣皆助之,何事不能克勝?孟子曰:志者氣之帥也。吾行之甚效,故愈信其為善。經雲:不失其所者久。所字如子產使校人畜魚,校人云得其所哉之所。經中之言,初欲得知,知而欲為己用。若泥于言而不為用,則反為病。然經中之言,多反覆不一,最要人明此。雲強行者有志,又雲弱其志。有雲學則不是,又雲不學亦不是。有雲靜則不是,復雲動亦不是。反覆抑揚,初無定義。惟恐學者過與不及,或著在一邊,左右扶救之,令立於中道。學者所宜深究。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既知即行,行之至則又為見性。初悟道為真空,直至了處,亦為真空,既至真空,功行又備,則道自然一發通過。道氣居身中九竅,無心而自閉,至此際則方是真受用。一手執吾手,一手書空,三橫一豎二作丌樣,雲無門無戶,四通八達,是元始地面。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道至識心見性得真空才是,要盡力行持。玉陽大師有雲:自從得遇真空伴,都把塵情棄。長生師父嘗走筆作《瑞鶴鴣》一百二十首,內有雲:內心未驗色心魔,牢捉牢擒越念多。丹陽師父雲:牢捉牢擒生五彩,與此正相好。長生師父言:未得真空時,越把捉則越念多矣。丹陽師父言:已得真空則內容開,要功夫把握,故雲牢捉牢擒生五彩。長師父《要離生滅》詞雲:既得性珠天寶,勘破春花秋月。此得真空之地也。復雲:恁時節,鬼難呼,惟有神仙提挈。前雲身心百煉,次雲得性珠天寶,尚雲惟有神仙提挈之語。此非至真至實,誰復肯出此言?禪家以真空便為了徹,故每笑此詞,雲既得性珠天寶矣,又何復雲神仙提挈邪?吾謂其實未知也。乾卦六龍,初九潛龍勿用,確乎不可拔。九二見龍在田,光明自見。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始得無咎。九四則親上與神明交接,或上或下,有時而隱,有時而見,故雲或躍在淵。躍則升上也,在淵則復在下也,恍恍惚惚,正欲聖賢提挈。至於九五,始得變化無窮,前必身心百煉,而後神仙提挈,方能至此。學道之人不先百煉身心,便欲求道,豈可得邪?玉陽大師曾說:一道人不肯修持,雲我打無為。顛狂自縱,惹起官魔棒死。當時待打無為,卻被無為倒打死。又說見性有二,真空亦有二。悟徹萬有皆虛幻惟知吾之性是真,此亦為見性。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曰:吾聞行教須用權,以方便化人是也,然則不無失實。常體師父所言,無一不本于實。常曰:吾心知方便,而口不能道。吾亦曾與完顏先生論及此,初則是說方便,久則習慣於口,化為常言,不自知覺,其心亦與之俱化。此當為學者深戒。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亦曾說:人屍上實精英棺槨多年,化為魍魎,豈不是有光明邪?故知人之光明,隨物分了。且如一碗水,騰倒于百碗中,碗碗不能瀝盡,皆帶余濕,春元水已盡矣。人之光明不可散失,光明大則性大,光明小則性小,以此光明照察他人,真偽無遺,還能回光自照,則光明都在於己。惟有志之士能把握,不至散換。雖然,不得真功實行相配,則不能變化。有人曾問道于師父,答曰:外修陰德,內固精神。然有功德於人或及物,無得有恃賴之心。師父有詩云:“莫問天機事怎生,惟修陰德念長更。人情反覆皆仙道,日用操持盡力行。”若有一毫恃賴,則謂之住相,功德小卻。又知無為有為,本無定體。無為有所恃著,即有為也;雖有為無所恃著,即無為也。又何嘗有定體哉?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聞“絕學無憂”之言,則愈謂為學者非也,不道不學者更不是。聖人豈不欲人為學?所以戒者,戒其學而既知,尚不能忘其學。然學者或有理義難通處,且當放過,時下不得,後或自得。既知其不知,即是知矣。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戒不可以強為知也。經雲“絕學無憂”者,戒知而不能忘,則有憂矣。若雲便當絕學,聖人何為說五千言?道人雖未能廣學《陰符》、《道德》、《清靜》三經,又豈可不學?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人內含其真,在仁為仁,在義為義,在禮為禮,在智為智,而不失其真,任世下降而獨能復於古。學人止要內守其真,慶一切之用,而無所著也。吾雖當此時,而未嘗不守其真,夢境中猶看衲衣,作塵勞事化飯食。凡出家不免應緣,常能不忘道性,必有前程。此生一志於道,縱復再出頭來,又是一個好道人。今之出家人,或有不念 此理,常欲在人之上,惟恐失其假德外望 ,對人則瞑目拱手作坐忘態,無人則無所不作,雖名曰道人,果道人也哉?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父言:俺惟與祖師結緣素深,昔在磻溪日,至於不令食鹽,未至夜關不令睡,比細事亦蒙一一點檢。忽一夕夢境中,見祖師膝上坐一嬰兒,約百日許。覺則有悟於心,知吾之道性尚淺也。半年復見如前境,其兒已及二歲許。覺則悟吾道性漸長,在後自覺無惡念 。一年又如前境,其兒三四歲許,自能行立。後不復見,乃知提挈,直至自有所立而後已。凡人能懇心學道,必遇至人開發,然則非有真功實行,則不能遇。修行人積福一分,心上一分安爽,一切事來皆要消息。凡有大寵辱,人皆難過,眾所不容者,己都能輕省過去,及能忍納包容,此之謂消得,實學道之福也。學人當記取此關節,無以智力求之。若果智力可求,則強心有力者皆得成道,恐無此理也。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致虛極章》終。志全復曰:靜曰復命,此一句終不能究其極,敢問。師曰:經教中無有不明之理,惟性命為難明。往日山東李道人善談理性之妙,人謂之李長老,與赤腳老劉先生為道伴。一日問于師曰:人之性得于父邪?得于母邪?師父聊復答之,蓋亦難言也。李后至五十八歲,疑心尚在,遂退而還俗。故知學道必須窮理,然亦不可求之太過,太過則正如物之蕓蕓矣。嘗記孟先生平峪庵中養病,一日出門,見娠婦汲水。孟揖之曰:吾將死矣,當託生于伊,伊即我母也。婦聞之驚走。不數日果亡,其婦生一女子,頂上隱隱有冠痕,即名之曰孟仙,今方五歲矣。又于師叔之父于官人,住山東日,嘗夢遊一所樓臺,花卉之麗,迥非人間。後有一亭,數仙子列坐于上奕棋,一童子捧子侍立。于揖拜,讓令升其童子,視于有眷慕意,眾仙遂付于領而出。乃驚寤,時報內(門內合)生子。後年十五六,殊不喜俗事。既娶,三年不與妻同處,親族皆欲重責。其父始曰當日之夢,乃從其所好。父亡,遇廟陽師父出家。以此觀之,則人之性果得于父邪,果得于母邪?胎未成而入邪,胎已成而入邪?亦嘗有母感而生者,履巨人足跡,孤竹端木之類,是己誠感化之自然,必欲窮其因地則不可。師父有雲:遽遽覺閒想因緣,閒字極有意味。學人呻于理上有所未明,只勿有疑心。但當積行累功,道在其中矣。莫欺天,莫虧人,至誠與得道人結緣,結之至深,今生後世,直至提挈了當。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曰:句句皆妙用,惜乎能演而未能明也。此章為學道之人,大戒己之抱道不欲人知,人知則有損。如藏珠玉,慢則招人窺竊,兢兢猶豫,如冬涉冰,惟恐其失,又恐人知。是以若畏四鄰,儼然若客,無敢妄有動作,此外慎也。渙若冰釋,敦兮樸,曠兮若谷,言內性也。慎其外而護其中,然尚守其弊,不為新成,將以成其大成也。故經雲:大器晚成。今日學者或有些子光明,自盈自足,惟恐人不知,不能固守其弊,正玉陽所謂狂花也。學道始則甚易得,愈深則愈難見。往日遠方道人欲來山東堂下,未至時無有無敬心者,想像堂下皆有道之士。既至,相見未久,惟見其無甚異於人者,則敬心稍衰。殊不知道愈深,而人愈難見,此所以為深不可識。師父常應人談說俗話,連日不止,外人初聽者無不疑訝。當時大有塵勞,師父一一親臨,至於剝麻之事亦為之,堂下人亦曰:丘大翁。山公嘗有疑心,而問于我,我對曰:得道人不可于言語細事上看。道性既成,應俗而言,雖終日言而未嘗言,言既終則復其性,豈非濁以久,動徐清,安以久,靜徐生乎?豈如俗人勉強說道,內心不覺俗念已生。學道之人異於此,本志於道,凡百塵勞之事,隨動隨作,勞而不辭。己既未免日食塵勞事,亦未可免此功行,豈肯教人奪卻?然事畢一皆忘之,復其學道之性。若一毫不忘,則禪家謂之住相。止要道心重,道心重則外緣雖多,無不壓下。如此行持,自合經之大旨。五千言正說反說,止欲令人見道。當以八十一章合為一章,復以一章為一句,又復以一句為一字,和一字亦撇脫早回,不是可道之道。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