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道經典經書篇 (13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惟其無親,是謂至親。視天下之老皆吾之老,天下之幼皆吾之幼。物皆吾屬,同仁一視,非至親邪?故《莊子》有雲:至仁無親。若親其親,則有所不親;愛其所愛,則有所不愛矣。此世俗之情耳。為道之士,要當反此。凡世之所愛,吾不為甚愛;世之所惡,吾不為甚惡。雖有喜怒哀樂之情,發而能中其節,而不傷吾中和之氣。故心得其平常,平常則了心矣。有雲:佛性元無悟,眾生本不迷,平常用心處,只此是菩提。道本無為,惟其了心而已。治其心得至於平常,則其道自生。譬如治田,除瓦礫、剪荊棘,去其害苗者,依時如法,布種于中,不求於苗,而苗自生矣。故曰:道本無為,惟其了心而已。又有雲:了心一法,萬行皆備。豈不見諸師真,親授教于祖師?然猶千磨百煉,以制其心。只緣其性雖出於道,一投于形質之中,則為情慾所累。蓋形質乃父母所遺,稟陰陽之氣以成,有動有靜,理也。縱復一念善生,則為形氣所驅,而不果行。是以有志之士,知心性本出乎道,而不使形氣奪其志,久則克之,氣形俱化,而渾然復其天性。此皆由平心以致之,心平則神定,神定則氣和,道自生矣。故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茍不去其情累,以平其心,則徒苦其形骸,而能入于道者,未之有也。上根生而知,不為情慾累其心;下根近愚而不及情;情惟在於中人,若存若亡,可上可下,習善則為上,習惡則為下,善惡之分,豈止雲泥?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是故人不可以不知學。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建州開元觀夜話,眾論及人事興廢。師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惟人不能觀察天道之微,又安得執而行之邪?天道至神,試舉其一二。如雲百刻成日,但總言之耳,然其實不滿百數。又十幹配以十二時,相推相蕩,變化無窮,若日滿百刻,時幹同數,則定於一而無所變。惟其能變,是以生生萬有而不窮。凡一物一植,雖由一氣之化成,有盛有衰,皆係乎時運。且如五穀以至於百草,其種類不可勝數,若一種得歲之宜,其生氣倍盛于余種,是運使然也。故雲萬化隨時出。物之無情爾,況人通天地之靈者也,物理有盛衰,則人事亦不無興廢。上自國家,至於各門劃戶,無不然者。如西方之教,入中國逾千年,非因其時,何以致此?惟因時而出,亦必因時而廢,雖事物興廢皆係乎天,而天之真常未嘗少變。何哉?無心故也。人不能知此理,則憂喜妄作,逐物而遷,至失其正,而不能復。是以達人無心,任萬變于前而不動,以其知吾之性本出於天,與天同體,故所行皆法于天。學人能至此,始可與入道矣。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吾獨有所感,私念祖先悠悠,不知所往,人之有死,亦自不知所歸。心思惘然,坐于大桑之下,仰觀俯察,天地之所以立,萬物之所以生,此天之上地之下,又有何物為之覆載?何物為之維持?思察 之極,以至於無思,而不知天地之大,萬物之多。但見水氣茫茫,通連上下,如卵殼之狀,冥然漠然,不覺心形俱喪。家人訪見之,始呼起,則日已暮矣。吾初亦不知其所以然,後入道遇師真,悟此忘心之趣。七歲遇關西王大師,一語相契。十四遇丹陽師父出家,父嚴不許,至十九復驅入俗中,鎖于家。嘗默禱于北辰之下,每至千拜。一日,武官者劉先生,與客談道于中門之外,吾潛心跪聽,沙石隱入膝中不自覺。後竟逃出,復驅入,反覆者三,始得出離于俗。曩雖在俗中,亦不知俗中之事。初昌邑縣西住庵,嘗獨坐桃樹下,每過半夜,有時不知天曉。一夕四更中,忽一人來,道骨仙風,非塵世人,金光玉澤,瑩然相照。吾一見之,正心不動,知是長生真人也。既至,揮刀以斷吾首,吾心亦不動。師喜,復安之。覺則心有悟,知師易吾之俗頭面也。後十日復至,剖出吾心,又知去吾之俗心也。又十日復至持油羔一盤餉予。盡食之,過飽欲死,師即剖吾腹盡去之。蓋以吾性素自高,高則多所損折,故去其所損者。嗚呼,至誠感神,信不虛矣。若能盡心行道,聖賢相去不遠。此事未嘗語人,今乃大白于眾。眾等勿為空言,忽而不行也。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惟其積累功行既教門中,至誠進道之人,皆宿世遭逢,正陽、純陽真人曾結重緣。今人要知此理,積德不休,則其超進未可量也。亦如朝廷百官,各分品秩,其黜陟進退,必驗其功過。既為修行人,便出於常人一等。如九品之官,若有功無過,升進不已,則極品可期也。學人昧於此,而不務實功,直欲享極品之貴,天下豈有此理邪?觀諸師真得道,等級不同,皆由所積功行有淺深。丹陽師父才二年半得道,長真五年,長生七年。長春師父在磻溪、龍門近二十年,志氣通徹天地,動達聖賢,以道見許,後則消息杳然。師父下志益堅,才得之,未久復奪去,只緣功行未全也。師真且如此,況余人乎?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之學道奉善,初心莫不精進,行之未久而退怠,以其妄有所求,卒不見其驗,則疑惑不能自解,故中道而廢。聖人設教,于天下後世,惟欲人去妄復性,而不使情慾亂于中,使其心得其平常,為入道之本。聖人豈獨無情哉?能自不動其心耳。如天有四時,寒暑運用,雷霆風雨,萬變于前,而太虛之真體未嘗動。學人體究至此,是到平常地也。故有雲:平常是道。先保此平常,其積行累功,皆由乎己,是在我者也。道之顯驗,聖賢把握,是在天者也。當盡其在我者,而任其在天者,功行既至,道乃自得。若有心以求,則妄矣。昔從師父到獻州,一縣令從師父左右,未嘗輒離,一日,乘間有問雲:某潛心在道,已靜居十五年,人皆謂之清靜,然自知其未也。師父笑不答,既久曰:清靜非一,有內有外,有無為有有為,公之所行外也。一男一女,世事之常,如公之行亦未易得,然則非真清靜也。無為自得,是謂真清靜,聖賢與之也。今之學人,或有存想吐納以為事者,善則善矣,終不見其成功。正如入于冬時,能開諸花卉于覆陰中,非不奇也,然終不能成其實。惟無為清靜,是為至極,無漏驗也。三年不漏,則下丹結。六年則中丹結,其事已有不可具言者。九年上丹結,轉入泥丸,三宮升降,變化無窮,雖千百億化身,亦自此出。何以能致此?曰:必心地平常。以為本心平則神定,神定則精凝,精凝則氣和,(目卒)然見於面,發于四肢,無非自然。蓋初以心地平常為本故也。此在乎己者,固不可不盡;係乎天者,不可以強致。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棲真觀醮罷,師默坐久。眾起拜請教。師曰:眾等無以吾為隱。吾所以不言者,以其無承受之人,言之不聽,聽之不行,彼此無益,吾何以言為?吾昔在濱州時,偶中風疾,內嘗自念曰:此生幸遇師真,所得玄微之旨,皆口傳心受,誓將傳于後,倘因此疾以終,甚不副師真所傳之意。況今日嗣掌教門,而復有隱邪?祖師以來,教門如許。今四方之人所以有信于我者,以其曾親奉至真,必有所受耳。至真之道,吾豈不欲言?嘗記從師父濰州遭受難北行,當時檀信甚眾從之半月余,願聞一言,終不可得。一日,蕭老先生以達師父,乞少應眾意。師父曰:何嘗無應邪?吾譬如一鐘,隨扣隨應。若有扣之大者,雖聲滿天地無難。此吾所親聞也。吾生於大定九年,十年祖師升,是以不得親奉,以次師真,皆所親奉。太古師特為我說《易》,皆世所未聞。玉陽師握吾手,談道妙。長春師父所授,不可具述。吾今年凡七旬,歸期將至,豈欲不付後人?凡吾言皆本于實,人多好異,故聽之者不入。陳秀玉于師父則貼然心服,嘗謂人曰:吾所以心服丘長春者,以其實而已。嘗與論教,有雲:道釋雜用權,惟儒家不用。非深明理者,不能有此語。蓋道釋之教,方便以化人,為中人以下設,此聖人之權也。孔子有雲: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是以聖人曲垂方便,循循然誘之而使易入,至乎善則一也。故聖人之心豈有異哉?皆期于善而已。吾今以實言告諸眾,眾等聽之,非我之私言也,師真之言也。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曰:祖師在昆崳山日,長春師父從之已三年,時年二十三。祖師以丹陽師父宿世功行至大,常與談論玄妙,以長春師父功行未至,令作塵勞,不容少息。一日祖師閉戶入,即止其論。師父內思之,調息為妙,則吾之塵勞事,與此正相反。自此之後,有暇則力行所聞之法。後祖師將有歸期,三年中于四師極加鍛鍊,一日之工如往者百千日。錯行倒施,動作無有是處,至於一齣言一舉足,未嘗不受訶責。師父默自念曰:從師以來,不知何者是道,凡所教者,皆不幹事。有疑欲問之,憚祖師之嚴,欲因循行之,而求道心切。意不能定,憤悱之極。一日乘間進問。祖師答曰:性上有。再無所言,師父亦不敢復問。後祖師臨歸,正臘月中,四師乞到錢物,令多買薪炭,大燃于所寢之室。室甚小,令丹陽、長真立於內,而不任其熱,令長生、長春立於外,而不任其寒,內不敢出,外不敢入。如此者久,長生師父不堪其苦,乃遁去。至正月四日,祖師臨升,三師立床下。祖師曰:丹陽已得道,長真已知道,吾無慮矣,長生、長春則猶未也。長春所學,當一聽丹陽命,長真當管領長生。又謂長春曰:爾有一大罪,須當除去。往日嘗有念,雲凡所教我者,皆不幹事。爾曾不知,不幹事處便是道。師父親說此言。吾初聞之,甚若無味,悟之則為至言。凡世間幹事處,無非愛境,惟不幹事處是道也。惟人不能出此愛境,故多陷入惡地。蓋世間之事,善惡相半,既有一陰一陽,陽不得不然耳,惟在人之所擇也。習善不變,則惡境漸疏,將至於純善之地,惡念不復能生。習惡不悛,則惡境易熟,善念亦不能生矣。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曰:前輩修行,塵塵剎剎,體究念慮,覺一念惡,則必自陳說於人,使自辱自恥,冀不復生於心。今之學者反是。有一小善則自矜自揚,惟恐人之不知,千惡萬惡自隱自恕,惟恐人知之。或知是終不能為善也。 師閒居,門弟子侍側。師使用坐,相為揖讓,久而不定。師曰:禮義亦貴真率,己無勝心而偶居人上,何傷?閒居則不必多讓,多讓則近偽。然禮以敬為主,若不以義裁之,則不可行。居己以敬,臨事以義,君子也。敬,常也。義變也。知常而不知變,是執一也。執一則不通矣。天之四時,溫涼寒暑,風雨雷霆,變也。有感則變,雖鬼神不能測。人之於事亦如此。不獨于禮,凡一舉一動,不可造次,隨機應事,要合其宜。爾等無以此為末事而不盡心,道不外乎此矣。昔丹陽師父初立教法,以去奢從儉,與世相反為大常,凡世所欲者,舉皆不為。只緣人多生愛欲不休,以至迷卻真性,而不能復。故有道伴不過三人,茅屋不過三間之戒。至於建祖堂,亦止三間,其基址頗高爽,門人請一登臨,竟莫許。且曰:吾於此未嘗施工,況登臨乃人之所欲,修真之士不為。經雲:如春登臺。言暢情也。下觀春物熙熙,心意暢然,意暢則情出,景與情會,則流入愛境,而恐漸不知反,兼遊勝地,實消人之福。嘗記師父初入長春宮,登寶玄堂,見棟宇華麗,陳設一新,立視良久乃出。眾邀之坐,不許。此無他,亦恐消其福也。時有一人知其不可,故作意邀我坐,吾即從之坐。夫事有不可已者,己初無心以為,而人以巧意勾令為之,己姑從之,又何害?我初無心故也。若藏機心,外雖不從人為,亦安得無罪也?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物無不自虛而生,因指其殿宇曰:只如此殿宇塑畫,自人性中幻出,人性自道中幻出,其妙用豈非道邪?天地雖大,萬物雖多,亦自虛而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推相蕩,變化無窮。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復雲: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此道妙之極也。人生於道,而能復於道,是不失其常性矣。聖賢有千經萬論,何嘗雲飛騰變化,白日升天?止欲人人不失其常性。生死去來分明由己,若不能處身應物,則失之矣。一失則千差萬別,雖六道四生,無不為者。郝太古得道之後,嘗問于眾曰:教言中何乾最切于道?或對以不來不去。太古笑曰:此教法也,來去分明即是也。師父在膠西時,亦嘗以此問眾,山翁以自心所得對,師悅。後到沙漠,又以此問眾。吾對以應念隨時,到了無障礙,自有根源。師父亦許之。人誰無念?要知念之邪正,所欲去者邪念耳。凡損於精,損於神與氣者,皆邪也。學人不知此,多執絕念為是。如依理作用,累功積行之正念,亦將絕乎?絕之則又死物也,豈可通于道?正如人坐環堵,不敢交一物,不敢動一念,而欲守待其道,不識其道果可守待邪?果不可守待邪?吾將以天地為環堵,逍遙盤薄于其間,而與物相週旋,綽綽然自有餘地,未覺有妨于道也。有雲: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又有雲:雲去雲來天自靜,花開花謝樹常閒。又指其月曰:此物但不為,青霄之下浮雲障蔽,則虛明洞徹,無物不照,人皆見之矣。殊不知人人有此心月,但為浮雲所蔽,則失其明。凡私情邪念,即浮雲也。人能常使邪念不生,則心月如天月之明,與天地相終始,而不復昧矣。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但當有其意,甚不欲圭角呈露,此所以為尤難。世之富貴,雖大至於帝王,猶于術之中可求。惟道像則要于術外求之,術說外相,則窮到妙極處,至於內相,則術不能盡。然有諸內,則必形諸外,而可見於行事。事,跡也;所以行事者,理也。尋其事而理可知,故知內外可通為一。惟道家貴在慎密不出,故人終不可得見。如列子居鄭圃四十年,而人莫識之。祖師以次諸師真,以其開闢教門,是故處處在在,開發秘密,明談玄妙。師父嘗雲:古人悟而不遇,今人遇而不悟。古之人有志行高遠,抱樸含真,不遇至人明指而終其身者,不為不多。今人幸遇至人,大開教門,尚有終不可悟者,悲夫。古人云:千載一聖人出,五百年一賢人出,言聖賢間出也。誰謂祖師以次,諸得道師真並見於世。今日師真雖不可見,其所貽教言具存。人但以言辭俚直,謾不加意,殊不知辭近而旨遠也。文人以文章規矩校之,則不無短長。蓋至人志在明道,而于文章規矩有所不恤。長生師父雖不讀書,其所作文辭自肺腹中流出,如《瑞鷓鴣》一百二十首,《風入松》六十首,皆口占而成。又注三教經,筆不停綴,文不足而理有餘。知者以為脫神仙模範,雲雖不讀其文,而盡得其理。理者,道也。凡才士之於文章,百工之於技,妙處皆出於道,但終日行而不自知爾。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曰:凡人無故遭人欺罔困辱,或至殺害,莫非還宿債也。惟達人明理,故不敢欺一念,不敢淩一物。一言一動,惟恐有負於物,寧人負己,終不以己負人。欺人則自欺,害人則自害,如以刃自傷其身。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氣漸離,地產靈芝,當時人皆食之,猶得千歲。及乎道氣已散,而生百谷,人擇其精者食之,美滋味而嗜欲生焉,壽不滿百,不亦宜乎?以理言之,亦不可謂誣也。吾少時讀佛氏《蓮華經》,如雲日之大若干,月之大若干,天有九霄,地有九壘,各高厚若干。初讀之,直以為誕妄,後因入道,乃得其理。謂如九霄,即虛無也。虛以實為對,則地有九壘,亦固然爾。如地產金、銀、銅、鐵也。是乃五得之氣在乎內而秀,以于外而成形質,是自無而入于有,雖曰:堅剛,然久則必還其初。昔有客嘗論及時尚,以金飾衣段,計日所費不下數百鋌,不意堅金亦復有壞邪?吾是以知世人不知天道如此。天道必還,非有心於還,而自還之,此即理也。金出於地,亦何嘗欲於世用?人以機巧取之不厭,則有傷于元氣。今者形質雖壞,而其氣則復於初。如或不然,則生生道息矣。生生之理,不獨于金水火土木之屬,凡物皆然也。吾從師父過陰山之北,沙漠有大林,雖無斧斤之伐,不以大小而舉林自朽,蓋所稟根氣既衰,不得不朽耳。然則其孫枝又復生其下,此即生生之道也。以此觀之,榮枯生死,莫非自然。人生富貴貧賤,榮枯壽夭,亦各有所命也。惟人不受其命,則苦心勞形,貪求不已,然則終不能于定分上曾有一毫增益。若或用心失正,積成罪業,其所損有不可思議乾,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故曰無心是道。夫世道衰微,民不能明達此理,故天生大聖大賢以拯救之。以言教,以身化,發明三理,將使復其常性。祖師設教,正為此耳。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卷二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之性本如此,此外無非情慾。故諸子論性,或言惡,或言善惡混,惟孟子言性善。此所以亞於聖人,為諸子之冠也。此言惟聰明之士可以知而行之。人之聰明,豈無其因故?實由多生積累功行,以成其福,為福所資,自得一性開覺故天生聰明也。豈有無因故而天生聰明者邪?今教門大開,積累功行,正其時也。便當有為,為入道基本。或有聽之不信,信之不行,偷閒放逸,蠶食於人,鮮有不墮落者。哀哉!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其時故也。正如有人布種于冬之月,所用工力倍于尋常,然終無所得。不獨於此,凡世間之事,皆隨時盛衰,誰能違此?師父言儒家論道論語,甾子盡之矣。吾少時讀此書,便得其味,後入道,又得其理。孔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聖人豈獨私于顏子?蓋余子未可與此理。此理雲何?時而已矣。可以進則進,可以退則退,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無可無不可。動靜無我,惟時之是從,則動靜莫非道也。故孟子贊助孔子曰:‘終條理,集大成,為聖之時者也。'或進或退,或無為或有為,其道一也。故孟子有曰:‘禹稷顏淵同道,易地則皆然。'吾少時嘗問師父曰:‘堯舜功德巍巍,恭己治世,有為也;許由竟辭讓,無意於世,無為也,何以並稱聖人?'師父曰:‘有為無為一而已,于道同也。'如修行人,全拋世事,心地下功,無為也;接待興緣,求積功行,有為也。心地下功,上也,其次莫如積功累行,二者共出一道。人不明此,則不能通乎大同。故各執其一,相為是非。殊不知一動一靜,互為體用耳。豈惟動靜為一,至於陰陽、晝夜、死生、幽明,莫非一也。能知生之道,則死猶是也。盡乎明之理,則幽亦猶是也。夫復何疑?故子路問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又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為子路乾,當於言下達此至理,然此理必聰明人可達。此所以師父每見聰明之士,吹噓提挈,未嘗輕舍。如丹陽師父道童孫蓬萊,幼而聰敏,既長,無所不通,至於文章醫藥之學,皆得其妙,以此見解,造道為不難。常離群獨居,師父深惜之,欲置左右,竟不肯從。聰明固可達道,然則情多外感,守清靜為難。杜子美詩有雲:‘中夜起坐萬感集。'乃知聰明人多感如此。凡聰明之士,惟天降神,雖至死,亦復親乎上,然情慾不除,未免流轉。若能以聰明之資,力行其道,克盡人欲,純一無間,如嬰兒赤子,造真仙之地矣。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薄瘠之田,良農不就,為徒勞而無所成也。”觀此,不以功行為本,焉可成道乎?昔嘗有碾劉道人,于關西持不語,化自然飯,志行苦卓,曾十六日不得食,亦不敢起別念,度此一厄。後至十六年,師父亦憐其苦節,然性不循良,物有輕觸,則猛暴如火。吾住玉清觀,曾來告住。後歸鄉里,二年中凡兩過,漸見氣象不佳,語言差互。時年已近六旬,後果聞還俗。此無他,初不以功行為本,必致於此。往日乞飯坐圜者,皆是心上有所開悟,未至純一,是以居靜涵養,體究真空。今之乞飯坐環乾,多是少年未有解悟,真墓虛無,往往落于空妄。悲夫,今教門大開,舉動皆是功行,懇心低下,斷絕人我,苦己利人,其所以行此者,即是道性。勤勤不已,久而自有開悟。今人見人有善行,則曰:有道心,見行不善,則曰無道心。推此意,豈非知道也?眾等無疑。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長老同是遇真得道,所留教言,甚若與平叔不同。人謂李老不言命術,平叔不言性宗。性命本非二,此理甚明。但難以言形容,必得明達之人則可傳。故雲:有人來問道,須對達人傳。又曰:可傳不可授。如堯以天下傳于舜,舜傳于禹,以舜禹有玄德聖功故也。傳道亦如是。若謂人人可以傳授,則當日祖師不離終南,是人皆得成就,又何必區區東極海上邪?既得四師真,復以弟侄子次之,丹陽為弟,譚為侄,長生、長春則子也。後四師真成道,亦有遲速。丹陽二年半,長真五年,長生七年,長春師父至十八九年,以其志行通徹天地,聖賢方與之。各驗其所積功行淺深,故排次有等級,而成道有遲速也。師真尚如此,今之學者不積功行,直欲造道,必無此理。正如人欲買千金之貨,顧己物當其價而後得果,愛其貨而不積其價,則徒起妄心,終無可得之理。為道之要無他,積累功德而已矣。祖師初至登州,有介官人者素好善事,常殷勤接待。後得馬譚二師,復過登州,介公率眾致齋,請出家。意謂祖師千萬方便,經二年方得馬譚二人,今予自請,必將欣納。懇求再四,不許。他日復請,竟不許。介公退。祖師謂諸人曰:“二人於此,欲建大殿宇,一人則基址既立,材植既豐,未求匠工而匠工自往,何哉?材既備,而功可成也。一人則指其立基之地,而洼坎未平,一工未施,匠石望之而去,則不復顧矣。又如良田一備,時種時蕓,粒收倍石。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謁遊仙觀,觀主李志韶拜問《悟真篇》所疑。師不答。至夜坐,謂眾曰:“張平叔日保健功行,甚大感悟一人,明指有所開悟,故出語極有妙處,遂舉所作《西江月》詞三首雲: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心既正,則外邪自輕,日漸輕者,至於無物。將多生相逐,輪迴遷變底業識屏除,亦盡把好道也不要,廓然虛空,其中自有個不空者。故雲:“非有非空,是謂真空。”不治其心,何以致此? 故修行治心為要,既明損益,把世人一切所行事,心上都顛倒行過,則身中之氣亦自隨之,百骸自理,性自止,息自調,命自固,去仙道不遠矣。今之學人不循此道,開口便談玄妙,往往落于空妄,未見有成功者。復以此妄傳,誤人多矣。人人共知神仙之道,正如人言饅頭可食,果欲得食,則必耕田布種,然後得食。如告以土中覓食,則無不笑其迂謬。然究其所來,未有不自耕種而得者。學仙之道,豈異於此?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粘合道人曰:弟子嘗問修行于同門人,或教之苦鍛鍊,或教之守自然,敢問如何則是?師曰:道不可以言傳,人必心上先自有,而後可入。雖師真亦不能以道與人,惟教之重積功德,為入道之基。長春師父嘗言:我與丹陽悟道有淺深,是以得道有遲速,丹陽便悟死,故得道速;我悟萬有皆虛幻,所以得道遲。悟死者,當下以死自處,謂如強梁人既至於死,又豈復有強梁哉?悟虛幻則未至於死,猶有經營為作,是差遲也。此理非不明,蓋悟有有淺深,各隨人所積福德厚薄耳。是以先輩雖一針一草之行,未嘗輕棄。古人謂寸陰可惜,一時刻無功無行,是為虛費。雖一飲食,如何可消?學道必自粗入精,積微成著。于教門有力者用力,有心者用心,管領事務,調和人眾,無不是功行。如此則一衣一食,庶可消任。吾平日受人供養,自降心上消得。初在濰州時,老龍虎千戶家,常邀我輩十數人就其家,約奉給數月。未至十日間,眾已有悶人者,或至體中不安,彈琴奕棋,尚不能消遣。吾但無為優遊,未嘗一日不安。緣吾本無心,應命而動,收斂心情,不放外出,雖左右供給人,不識其面目,不知其名字,又飲食不令至五分之上,何為不安樂?凡人之心,必有所好,但患不得其正。若好于外物,是無美惡皆適於邪。若好任于道,則此心一切是正。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