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於梵行 亦為人廣說 太子聞斯說 復問阿羅藍


云何為方便 究竟至何所 行何等梵行 復應齊幾時


何故修梵行 法應至何所 如是諸要義 為我具足說


時彼阿羅藍 如其經論說 自以慧方便 更為略分別


初離俗出家 依倚於乞食 廣集諸威儀 奉持於正戒


少欲知足止 精麤任所得 樂獨修閑居 勤習諸經論


見貪欲怖畏 及離欲清涼 攝諸根聚落 安心於寂默


離欲惡不善 欲界諸煩惱 遠離生喜樂 得初覺觀禪


既得初禪樂 及與覺觀心 而生奇特想 愚癡心樂著


心依遠離樂 命終生梵天 慧者能自知 方便止覺觀


精勤求上進 第二禪相應 味著彼喜樂 得生光音天


方便離喜樂 增修第三禪 安樂不求勝 生於遍淨天


捨彼意樂者 逮得第四禪 苦樂已俱息 或生解脫想


任彼四禪報 得生廣果天 以彼久壽故 名之為廣果


於彼禪定起 見有身為過 增進修智慧 厭離第四禪


決定增進求 方便除色欲 始自身諸竅 漸次修虛解


終則堅固分 悉成於空觀 略空觀境界 進觀無量識


善於內寂靜 離我及我所 觀察無所有 是無所有處


文闇皮骨離 野鳥離樊籠 遠離於境界 解脫亦復然


是上婆羅門 離形常不盡 慧者應當知 是為真解脫


汝所問方便 及求解脫者 如我上所說 深信者當學


林祇沙仙人 及與闍那伽 毘陀波羅沙 及餘求道者


悉從於此道 而得真解脫 太子聞彼說 思惟其義趣


發其先宿緣 而復重請問 聞汝勝智慧 微妙深細義


於知因不捨 則非究竟道 性轉變知因 說言解脫者


我觀是生法 亦為種子法 汝謂我清淨 則是真解脫


若遇因緣會 則應還復縛 猶如彼種子 時地水火風


離散生理乖 遇緣種復生 無知業因愛 捨則名解者


存我諸眾生 無畢竟解脫 處處捨三種 而復得三勝


以我常有故 彼則微細隨 微細過隨故 心則離方便


壽命得長久 汝謂真解脫 汝言離我所 離者則無有


眾數既不離 云何離求那 是故有求那 當知非解脫


求尼與求那 義異而體一 若言相離者 終無有是處


暖色離於火 別火不可得 譬如身之前 則無有身者


如是求那前 亦無有求尼 是故先解脫 然後為身縛


又知因離身 或知或無知 若言有知者 則應有所知


若有所知者 則非為解脫 若言無知者 我則無所用


離我而有知 我即同木石 具知其精麤 背麤而崇微


若能一切捨 所作則畢竟 於阿羅藍說 不能悅其心


知非一切智 應行更求勝 往詣鬱陀仙 彼亦計有我


雖觀細微境 見想不想過 離想非想住 更無有出塗


以眾生至彼 必當還退轉 菩薩求出故 復捨鬱陀仙


更求勝妙道 進登伽闍山 城名苦行林 五比丘先住


見彼五比丘 善攝諸情根 持戒修苦行 居彼苦行林


尼連禪河側 寂靜甚可樂 菩薩即於彼 一處靜思惟


五比丘知彼 精心求解脫 盡心加供養 如敬自在天


謙卑而師事 進止常不離 猶如修行者 諸根隨心轉


菩薩勤方便 當度老病死 專心修苦行 節身而忘餐


淨心守齋戒 行人所不堪 寂默而禪思 遂經歷六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天道母元君 的頭像
    九天道母元君

    九天道母元君諮詢網-中華九天玄女文化推廣協會

    九天道母元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